顺义区有着丰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组成了一张张
独具顺义魅力的文化名片
今天就跟着顺义君
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去碑营的“凤秧歌”来源于传统的“秧歌会”,属于地秧歌的一种,因演员为儿童,所以又称为“地出溜秧歌队”。演员八至十二人,男女各半,全部都是十二至十五岁的儿童表演,四锣四鼓或六锣六鼓。男孩身着绿彩衣,腰系红彩带,足蹬抓虎鞋;女孩身着粉红色彩衣,腰系绿彩带,头扎两个大辫子。伴奏的音乐有《八月十五月儿圆》《十二月》等。在表演上以地秧歌风格为基础,一些动作又加进了“凤阳花鼓”的技法,舞步有下踮的感觉,双肩随着手握鼓棒的上下舞动而变幻着踮肩。主要表演程式有:“肩双篱笆”“掏膛”“圆场”“走四方”等,是北京市唯一的民间花会表现形式。
去碑营的“凤秧歌”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非常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大受摧残。新中国成立后,在老艺人孔繁功(1895年~1962年)的保护下,又得到恢复,曾到周边地区表演。
花会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民俗。吴家营的万一善老会据传起源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据老艺人回忆,万一善老会成立的起因是为躲避灾祸、祈求平安。由村中大户和全体民众出资,组织青少年百余人跟周边村镇的老艺人学艺,组建自己的香会,定名为“万一善会”。时间久了,大家习惯上就称其为“万一善老会”。
香会成立组建四档:第一档小车会、第二档高跷、第三档大头和尚度柳翠、第四档吵子会。其后陆续学习补充,最终四档花会掌握唱曲百十余首,以唱三国、水浒为主,是目前为数不多,完整保留习俗,仍有活动能力的花会。
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制作是与文玩葫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没有文玩葫芦的发展,就没有鸣虫葫芦器口框、蒙芯制作技艺的存在。
所谓口框就是鸣虫葫芦器这个鸣虫所住“房子”的门框,蒙芯则是这个房门的门板。不同样式的大门与门板,决定了鸣虫葫芦器中“鸣”的效果,可以说正是口框和蒙芯做成的葫芦盖子,成就了我们现今所说的鸣虫葫芦器,并留下众多鸣虫葫芦器的逸闻雅事。历史上北京及其周边因制作鸣虫葫芦器而扬名的艺人有不少,在王世襄的著作中提及的三河刘家,天津模、安肃模都各领风骚。但如今,这些名家只留作品在世,他们曾经的制作技艺却已经消失在历史中。
鸣虫葫芦结构示意图
肖氏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制作技艺一直为家族传承。历经第一代肖宗贤,第二代肖裕生,第三代肖振环,至第四代肖志国。在肖家努力下,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技艺得以完整保留,从肖家制作的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中我们重现了当初鸣虫蓄养这门传统的民俗的场景,再次体味老北京文化的滋味。
肖氏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制作技艺完整遵循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制作传统,按照蓄养鸣虫的种类不同,制作分别称呼为瓢盖儿和口框、蒙芯的两种葫芦盖子。油葫芦、蟋蟀、蛉子是用来“听味道”的,所以蓄养它们的葫芦器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口框和蒙芯提供的物理空腔,完成对鸣虫声音的聚拢集中,让玩家能更好赏玩。而将口框和蒙芯合一,以瓢盖方式出现的盖子,则是因为蝈蝈音量本身较大,盖子需要完成对声音进行过滤调节。
肖氏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民俗审美的一部分,是中国式生活情趣的代表性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