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环境越来越好,顺义多举措解决“家门口”噪声问题

来源:北京顺义 发表时间:2025-11-18

今年1至10月

顺义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93.5%

位列平原新城第一

顺义区正以实际行动

回应市民对宁静生活的期待

01

精准锁定噪声源

顺义区声环境功能区划示意图。

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是《“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并于今年首次被纳入市区两级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顺义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与声环境质量变化,率先完成声环境功能区优化调整,科学划分噪声管控区域,为精准治理提供了清晰“坐标”。

区生态环境局组建专项监测团队,定期开展专题调研与专项溯源监测。针对工业园区周边噪声敏感区,监测团队将“耳朵”对准两大痛点:物流车辆夜间的交通噪声和货物搬运产生的作业噪声。监测团队通过对园区进出通道、卸货平台等关键点位进行全方位监测,精准锁定噪声源,为后续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02

筑牢静音防护网

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资料图)

顺义区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构建起“日常巡查+群众举报+智能监测”的立体化监管网络。对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等重点领域,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依法从严处理违法行为,织密市民安静生活的防护网。

针对商业区设备噪声扰民问题,顺义区搭建协商平台,组织社区、物业、商户和居民代表共商共议。通过现场勘查、噪声实测锁定声源,引导商户采取加装隔音屏、设备移位等方式主动降噪。

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查找噪声源。(资料图)

今年8月,有居民反映持续被一种低频“嗡嗡”声困扰,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迅速出动,利用高精度噪声监测设备开展溯源排查,最终锁定附近一家单位食堂的老旧排风系统。执法人员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供了技术方案,指导其完成更换静音管道、改用小功率风机的降噪改造,最终还静于民。

03

打造宁静空间

卧龙公园安装的定向音箱。

卧龙公园内,广场舞爱好者们随着音乐起舞,音响声音不再四处扩散。这里安装的2组定向音响,能将声音精准控制在正面30度至90度夹角、10米范围内,如同为声音设下“结界”。仁和公园则安装了5组分贝仪、6个隔音箱及3组定向音响。这一举措平衡了广场舞爱好者的健身需求与周边居民的居住安宁,曾经的噪声投诉点,如今已成为和谐共处的样板区。

望潮家园小区南侧的声屏障。

对于望潮家园的居民来说,室内环境变得更安静了。声屏障工程在小区南侧设置直立顶部弯弧形声屏障,声屏障全长505米、高于路面4.5米,有效阻隔了公路的喧嚣。

目前,顺义区已完成10处声屏障工程,总长度达3069米,让公路沿线居民告别刺耳轰鸣。同时,城区破损井盖的修复,也明显减少了街头行进的颠簸异响,于细微处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从噪声源的精准锁定到立体化监管网络的构建,再到宁静空间的精心打造,顺义区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让宁静与和谐真正走进了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