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顺义生态答卷

来源:北京顺义 发表时间:2025-08-22


碧水焕颜、净土丰沃、蓝天常驻

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记者和热爱摄影的顺义市民吕新荣一起

用照片解锁顺义生态环境

变迁的密码

碧水新生,水鸟用翅膀为生态“点赞”


吕新荣在顺义公园采风。


吕新荣虽没有学过专业摄影知识,但怀揣着对摄影的热爱,7年来,她前往顺义各地采风,记录着顺义生态环境的点滴变化。


镜头下最动人的注脚,莫过于潮白河水鸟家族的壮大。白骨顶从惊鸿一瞥的稀客,变成四季可见的“常住居民”。“以前这里的水鸟见了人就躲得远远的。现在它们一点儿都不怕人了。”吕新荣轻抚相机微笑,“这份信任,是顺义人用满满的善意浇灌的。”


潮白河上成群的白骨顶。


吕新荣用镜头记录下的潮白河,是顺义“碧水焕颜”的生动体现。2025年上半年,全区6个国市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跃升至100%,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现在98个断面月月“体检”,183个排污口动态监管,潮白河的水清得能映出云影。


看着相机里水鸟嬉戏的照片,吕新荣说:“‘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的美景,这不就真切地展现在眼前。”


水生态的复苏吸引了白鹭、绿头鸭等十余种鸟类在这里安家,顺义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68.3,排名全市非生态涵养区第一。


伤疤愈合,矿山变身“生态绿肺”


矿山披绿。


镜头转向东北部的大孙各庄镇二十里长山生态景观带。这里曾经是矿山,裸露的岩壁如大地伤疤,风起时扬尘蔽日。如今,绿意已覆盖了90%的裸露山体,刺槐与紫穗槐织成绵延绿毯。


顺义区采取“7种废弃物再利用方法+8种雨水收集利用+8种生态复绿手段”的生态修复模式,让这片“矿山疮疤”蜕变为“诗意家园”,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景观。


蓝天为幕,低碳笔绘新图景


2018年秋,吕新荣拍摄的潮白河景观照片。


从雾霾笼罩到蓝天常在。


翻看吕新荣的“天空相册”,湛蓝底色逐年加深。2025年上半年顺义交出亮眼成绩单,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27.2微克,创历史最优,稳坐非生态涵养区“头把交椅”。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场绿色变革,街头新能源环卫车全面覆盖,北京韩美药品获评“低碳领跑者”……


江山赋社区的生态堆肥站里,居民李女士将菜叶倒入堆肥箱。她说:“垃圾变成黑金土,省钱又环保。”当顺义绿色企业数量升至109家,位居全市第一;当社区堆肥入选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低碳生活已从理念渗入顺义市民的烟火日常。


青山不负人,“两山”转化进行时


晴空万里、绿树成荫的顺义。


蓝天、青山、碧水,这些生态增值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全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高达180.425亿元;“两山”转化路径日益清晰——顺义区率先探索 GDP(国内生产总值)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协同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织就一张严密的守护网络……


当飞鸟依恋碧波

当矿坑愈合为青山

当蓝天成为日常背景板

每一帧生态画面背后

都是制度创新与全民行动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