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二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在教育部网站公示结束。北京市共有10所学校入选,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首师大顺义附小”)榜上有名,成为顺义区唯一入选的学校。


首师大顺义附小人工智能通识课《会读书的电脑》。
11月5日,顺义区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在首师大顺义附小举办。活动中,首师大顺义附小四位老师带来了四节人工智能通识课,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向区域内学校分享课程建设经验。


顺义区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现场。
首师大顺义附小自2016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顺性扬长实施生长教育,唤醒内力奠基美好未来”的育人理念,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未来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经过多年深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330余名教师、4900余名学生、120个教学班的集团化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北京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校”“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首师大顺义附小学生参加人工智能实践周活动。
在人工智能教育推进过程中,学校构建了“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激励机制”的完整体系。学校专门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同时,将教师在AI教学创新、竞赛辅导等方面的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双轨培训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组建跨学科AI师资库,为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开展筑牢根基。
课程建设是学校AI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依托“三三五一生长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课程”三级课程架构,实现学生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的能力进阶。“AI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工程师进校园开展讲座,“科技实践周”则设计AI运动监测、AI艺术创作等跨学科任务,并每年举办图形化编程、AI创意设计等竞赛,激发学生兴趣。个性课程则以社团为载体,开设AI创作、AR编程、3D建模、机器人等特色社团,设置“入门-进阶-研发”三级培养路径。近三年来,已有200余名学生在国家、市、区级AI相关赛事中获奖。
在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科融合方面,学校推动AI教育真正落地课堂。学校在四年级试点“双师课堂”,借助飞象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用AI大模型完成校园生活12项常见任务,有效提升逻辑与创新思维。在学科融合方面,语文课上学生借助AI生成写作思路并优化作品,体育课利用AI分析运动强度与心率,英语课则通过AI语音识别测评口语水平。同时,学校构建“数据循证教研”模式,依托课堂诊断数据持续改进教学,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学校将以此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为契机,继续深化AI教育实践,探索更多‘AI+教育’创新路径,为学生成长赋能,同时为顺义乃至全市中小学AI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教师发展助力、为学校发展提效。”首师大顺义附小校长任志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