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本上的文字跃然于大地山河,当课堂里的知识与实践碰撞出新的火花,研学之旅便成了连接认知与体验的桥梁。暑假期间,顺义少年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温度,于实践中拓宽视野,让知识在体验中变得更加鲜活。
牛一实验丝路行
踏千年古道寻华夏精魄
学生们在鸣沙山月牙泉前合影。
牛栏山第一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牛一实验”)学生们开启“重走丝绸之路”研学之旅,在西北大地探寻文明脉络,感悟历史与科技的碰撞。
在敦煌莫高窟,学生们凝望千年壁画,从佛陀神态到飞天衣袂,感受艺术魅力,围绕“开放与保护的平衡”展开思辨。
在鸣沙山月牙泉,大家一同探究鸣沙声学原理,追溯地下水源脉络,用镜头记录“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自然奇观,思考生态保护之道。嘉峪关城楼前,学生们抚摸斑驳城墙,探讨古代烽燧在现代科技中的重生可能,感受雄关承载的厚重历史。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点亮航天梦,学生们在此探究航天器原理,科技报国情怀油然而生。五天行程中,学生在古道与科技间读懂山河壮阔与文明激荡,既见证过往辉煌,更埋下书写未来传奇的种子。
仁和中学沪杭绍研学
行走间品读古今江南
集体合影。
暑假期间,仁和中学初一年级121名师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沪杭绍研学之旅,在行走中探寻历史脉络,感受古今交融的江南文化。
首站上海,师生们走进同济大学,从校史馆的老照片与实物中,感悟“同舟共济”校训背后的百年校史与科研精神;上海自然博物馆内29万余件藏品,将课本中的生物进化知识化为直观体验。夜幕下,城隍庙的古意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新旧碰撞,让学生读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当“小桥流水人家”的实景与茅盾故居的文学氛围交融,学生发现了诗意与创作的源泉;杭州灵隐寺的古刹禅意与文人碑刻,展现了文化交融的生命力。在绍兴,兰亭“曲水流觞”诉说王羲之的坚持,沈园《钗头凤》碑刻传递文学跨越时空的力量;鲁迅故里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字变为实景,“早”字背后的自律精神深入人心。浙江大学西迁史与西湖诗韵,让研学在历史厚重与自然诗意中落下帷幕。
北师大实验中学顺义学校
大湾区研学
知行合一探古今
学生们在广东省博物馆参观。
北师大实验中学顺义学校开展了“时代脉搏,湾区逐梦”暑期研学活动,学生们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在广州、佛山、深圳等地探寻古今交融的发展密码。
在广州,师生探访黄埔军校旧址,感悟“爱国、团结、奋斗”的黄埔精神;广州博物馆内,南越王墓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史料展现千年文脉;珠江夜游中,璀璨灯火勾勒出都市繁华。
佛山之行,祖庙的岭南建筑艺术与黄飞鸿故居的侠义故事交相辉映,精彩的醒狮表演尽显民俗活力;永庆坊的美食探索,让学生在舌尖体会老广州烟火气。学生张蕴薷说:“站在黄飞鸿故居的青石板上,听着讲解员讲述他以身报国、扶危济困的故事,再到祖庙前看一场醒狮表演,这两个场景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让我读懂了岭南文化里‘刚柔并济’的密码。”
深圳研学充满科创活力,华大基因库的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创新应用,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深圳湾的滨海景观则诠释了科技与自然的共生。此次研学以“行走的课堂”为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锤炼能力,践行“知行合一”。
研学途中,在丝路古道上悟到的文明传承、在江南水乡里品出的诗意、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点亮的梦想,融入学生们的成长轨迹。这些旅程赋予的不仅是眼界的开阔,更是精神的滋养与力量的积蓄,让他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行,将研学中的所见所感化作点亮未来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