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立言 一诺千金 君子处事 诚信为本

来源: 发表时间:2023-04-24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天道,是真诚、坦诚、诚实、不欺,“诚”是大自然的固有之道,效法天道、言行一致、做个真实的自己,这是人在大自然中存在的价值体现。“信”是人道,是人类社会融于自然的具体表现。《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早在2500多年之前的《诗经》中就说:“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诚”即坦诚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诚”与“信”在名词解读上虽有区别,但从文化道德的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

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守信用和重承诺,是一个人处世的重要品质和原则。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

从古至今我们都讲究诚信为立身之本,诚信为生存之基,我们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积攒诚信,从而可以有自己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好像到处都在追求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众往悠悠皆为利往。我们好像都陷入了利益这个怪圈之中,把诚信都扔到了一边,然后我们一边说着生意难做,一边又做着只追求利益的事情。由此而引发的商业案件数不胜数,商家为了挣钱不顾职业道德,造假卖假然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造成了恶意竞争。最后东窗事发,导致大家的彼此间的信任一落千丈,只能叹息生意的难做。每一个人的诚信都是自己与点滴之中积攒起来的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失败的人东山再起靠的是自己的诚信度。

诚信无色无味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它如同氧气一般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讲信义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从而有更广阔和坚实的人脉关系,有任何需要时,人人都会出手相助。失信的人,无论口灿莲花,描述的多么美妙,但可一可二不可再三,谎言说多了,终究会被揭穿。言忠信,行笃敬,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相传的信条。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典故: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孔子看来,诚信比生命更重要。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甚至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平生志向。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中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以诚实守信为荣,这不仅仅中华民族每个公民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国家得以繁衍生息、欣欣向荣的强大精神支柱。